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摘要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2006),頁133~143。
*971陳弱水「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專題」第二週指定閱讀文章

這一篇短文雖以「形成」與「升降」為二個議題,然實重在辨正「士族形成」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在第140頁有簡單的結論:
「以上我們初步分析了西晉人關於選舉及中正品第的議論,考察了漢末魏晉一些大姓高門的升沉顯晦,企圖說明一個問題,即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族的世襲特權,而首先保證的是當代顯貴家族的世襲特權。可知列於士族和士族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決定於「塚中枯骨」,而決定於眼前的權勢。」(頁140)
換言之,唐長孺認為士族的形成主要在魏晉時期。之所以可以將曹魏與西晉連稱,那是因為魏晉交禪基本上是和平過程,因此曹魏的功臣子蔭往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雖然曹魏的政治人才拔自漢末大姓、名士,然而透過九品中正制所保障的士族,主要是魏晉的顯貴家族。

得以明白這一點,乃是由於唐長孺注意到魏晉時人對「門第」的理解與後代不同,這個後代不但指東晉、南北朝,也兼指唐代。他透過整理劉寔〈崇讓論〉、段灼臨去所上〈表〉及劉毅〈論九品有八損疏〉,指出劉寔所謂「勢家」、段灼所謂「公侯子孫,當塗昆弟」與劉毅所謂「勢族」相類,所重乃是「勢」字:
「中正考慮的主要是『當代軒冕』,而不是『塚中枯骨』。」(頁134)
能夠獲得士族地位的家族,不單是在魏晉時出頭,更甚者,必須在魏晉禪代之際,仍保持蟬連的政治地位。

除了分析相關議論外,他還考察當時的實況,透過潁川鄢陵庾氏、潁川陽翟褚氏的鼎盛,與黨人領袖潁川陽翟趙儼、潁川杜襲顯晦的後代相比,更加突出士族地位之獲得,實仰賴魏晉時的政治地位。

處理完這個主題之後,唐長孺接著指出雖然在東晉南朝,士族制度已然定型,地位穩定,然而士族內部乃迭有升降,主要影響因素,乃是婚、宦二事。東晉以後,雖然當前官爵的高下與中正定品的關係不大,但仍會受到不同姓族擁有的權勢影響;此外,唐長孺也指出,雖然甲族高門不靠「國婚」來維持門戶,不過有許多士族卻正是靠著「國婚」崛起,並進而穩定門戶。

唐長孺的附論固然提醒讀者,南北朝並不輕視「國婚」;但另一方面,也突顯「國婚」的積極作用。唐長孺舉蕭氏與檀氏,甚至之前的庾氏與褚氏,走的都是聯姻皇室與宗室,從而獲得外戚的身份受到重用。由此延伸思考,也許可以追問二個問題:其一,透過聯姻宗室獲取政治地位的家族,在繼位者清算宗室之後,其政治地位是否會受到影響?其次,尚主制在皇帝統治與門閥政治中又發揮何種作用?尚主的家族若不算外戚,則是以何種「名義」取得影響力?

-----------------

*唐長孺未列其他二手參考書目。
*史料解題列於CLIOWIKI。

唐長孺文存的圖像

-----------------

旨彥@小房
200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