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摘要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收於李貞德、梁其姿編,《婦女與社會》2005,北京,375-420

一、序論
不纏足運動是清季救國運動和社會改革運動的一環,象徵解放中國二萬萬婦女同胞,成為改革與創建國家的動力。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不纏足是其中收效較顯著、速度較快的社會運動之一。
不纏足運動的史料豐富,散見基督教會、在華外人、維新派與革命黨的各式記載之中。之前多半將不纏足運動視為基督教會社會改革的努力或清季變法運動的一環來看,但作者在本篇文章中,試圖從甲午至民國建立前後的不纏足運動,來看在近代中國的客觀環境中,改善婦女生活的努力究竟有何特殊意義?又有什麼樣的限制?

二、清代纏足風俗概述
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所依據的材料大體為少數詩詞,因此難以斷定確切的起源,不過一般認為約末起於十世紀末的南唐後主時期,至宋神宗以後,風氣及於中國各地。

籠統而論,纏足的流行存在著地域、種族、宗教與階級上的差別。纏足基本上是漢人之俗,邊疆婦女幾乎不纏足;回教婦女也不纏足;雖然社會階層的劃分並非絕對,但大體而言,纏足主要流行在上層富有或官宦人家;以地域而言,纏足似乎更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區域,尤以甘、察、綏、晉、陝、冀、豫等處最盛。

但是這些差別在清季反纏足人士眼裡,並沒有發生任何意義,或是說,他們也許根本沒有發現這件事實,真正有多少婦女纏足不是他們所要計較的,他們多半將纏足視為女界「二萬萬人」的共通現象和問題。

三、清季反纏足言論的特色
反纏足運動是清季內憂外患,為救亡圖存,採取政治和社會維新,以及革命運動中的一環,其根本關懷在國族命脈之存亡絕續,而非婦女本身的福祉。不纏足運動所訴求的主張有很多,除了「天足」語境的進入之外,有礙健康、不利謀生也是考量點之一;還有一大類型的言論是自倫理道德出發,或是從纏足行動不便,難避水火兵災等處著眼。不過其中最富影響力的還是嚴復所引介的進化論。

清末民初的有志之士,在優勝劣敗思想的指導下,紛紛舉出「強國必先強種」的主張,「改造女性」便成為刻不容緩的急務。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纏足成為宥限女子身心發展的惡習,對他們來說,纏足讓女性尸位素餐,身體虛弱,不僅增加男性的生計負擔,也因而無法誕育優秀的國民;另外,纏足也讓女性甘於依賴的處境,沒有奮發向上的進取心。為了挽救頹勢,民初的知識份子大力鼓吹強國強種,不但以反纏足來追求女性身體之強健,也以興女學為訴求,來塑造擁有強健知識與身體的女國民,以期能教養出優秀的國民,這種心態與作風由梁啟超首開其風,隨後成為甲午戰後維新派、革命黨與清廷官僚一致的基調。因此雖然在華外人會因為傳教的目的,而對纏足風俗妥協,但滅國亡種的危機感,卻促使地方士紳與彊吏陸續投入放足運動之中,並且由沿海地區及新風盛行之區漸漸往民風閉塞的內陸地區推行。

不過這種從維新圖存著眼的反纏足論,並不必然意味著對婦女的地位、權利,或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價值有真正的關懷或重視。發聲者也鮮少是婦女本身,而是來華外人或是地方士紳,是懷著強烈改革意向的男性。

四、清季反纏足的組織與活動
表格 1清季不纏足會組織成立分布表


1. 創始人與組織成員
a. 在華外人(特別是基督教會背景)→1895上海天足會為中心
b. 維新派知識分子、地方士紳及地方官員→康、梁之組織
c. 革命黨及其支持者→數量少,可能跟無法公開活動有關。
→以城市的「士紳」或「紳商」,及其親戚眷屬為主。
2. 不纏足運動並非是婦女主動參與,自覺地為改善婦女生活而從事的婦女運動,也不是真正著眼於婦女本身權益的女權運動。

3. 不纏足運動受到維新派、革命黨與清官僚共同的支持,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可說是一場超越不同政治立場的社會改革運動,而其共同的目的都在強國強種,以救中國。

4. 地區分布:
a. 與整個中國近代化自沿海區域,尤其是通商大埠,開始的大勢相一致。
b. 二十世紀初出現在內陸的不纏足組織,可見積習仍深,所以改革運動方向轉向風氣封閉之區。

5. 出現時間:頗受政治局勢左右,隨維新運動而起伏。自戊戌中輟,到庚子再起,基本上是清廷對一些過去維新派提倡的變革,採取了較積極的支持態度,這項轉變也獲得了地方士紳的認同與支持,而成為清季十年改革反而加速的原因。

6. 不纏足會明顯有全國性、區域性和某一地組織的不同。

7. 經費:基本上由地方士紳贊助、會員自由樂捐或繳納固定會費等。從不纏足會的創始人、出現地區與經費來源,可知甲午戰後各地興起的不纏足組織實與當時的維新派人士關係密切。

8. 宣傳方式:
a. 會員定期聚會
b. 對內對外的演說
c. 利用報端雜誌撰文鼓吹或舉辦徵文
d. 刊印宣傳小冊
e. 編印放足歌
f. 提供放足藥方
g. 上書地方政治,要求出示勸戒纏足→士紳和地方大吏的支持、合作。

9. 活動特色:
a. 以互婚來解決女子的婚姻問題
b. 設女學校或將興女學列入章程。→新式女學堂成為重要的基地。

五、結語:清季不纏足運動的性質與意義
1. 清季婦女放足或不纏足的案例顯示這是個別且暫時的現象,並隨地方大吏的意向而轉移。

2. 中國人自辦的不纏足會組織雖多,但成效有限的根本原因在於外府州縣社會上的主導力量是鄉紳,但其中持開明態度的只是極少數,缺少這一階層的普遍支持,推行力量不足。→士紳既是助力也是阻力。

3. 在社會上造成顯著放足效果的是教會,不但比較少受到清季政潮的影響,而且透過各地教會形成組織網絡,影響較全面。

4. 不過也正因為主導纏足運動的人,除了少數西方婦女之外,多半是中國士紳及接受過新學洗禮的男性,所以不纏足會成為一種階層標榜的運動,而且難以在士紳的指導下深入下層農民,真正開始到民間推動必須要到民國的地方政府將革除舊俗納入日常政務之後才達成的。
---------------
旨彥@小房
2008/04/2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