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遺寶:靈壁的奇石
Discarded Treasures: The Wondrous Rocks of Lingbi
奚如谷(Stephen H. West )**
*「文學與空間專題下」(鄭毓瑜師,2008)

本次報告為「空間與異域想像」主題中的第一講,首先欲處理「文化記憶與地域」之關係。奚如谷藉由分析樓鑰的《北行日錄》提出閱讀宋人出使外國之遊記的新方法,宋人使金之紀行,雖然也有如范成大所展示的遊記一般,字裡行間充滿鄉愁與愛國種族主義,但樓鑰的表現卻不同於這些遊記,他沒有把金人妖魔化的企圖,對他來說,這趟旅途其實是一趟將文本知識與親身經歷結合的過程。(p.23)樓鑰〈靈壁〉詩中「石雖不言恐能語」一句,巧妙地點出地景(landscape)本身所負載的歷史重量。因此樓鑰雖為南宋的二代子孫,但身處於異邦之中,卻不顯得疏離無依;他不停地重述周代與漢代的典故,正是其將河南認同為文化原鄉的證明之一,(p.17)由此看來,樓鑰字裡行間瀰漫的鄉愁,實際上是鏈結到中原的文化記憶,而非故老口中的宣和舊事。執是之故,他得以將過往讀過的文本所創造的空間異域,疊加在實際存在的地景之上,也就是這個將文本與地域疊印的過程,才令他發出「千古興亡一夢驚」的感嘆。

奚如谷這篇文章其實是有特定對話對象的,相對於James Hargett研究范成大的作品所主張的主、客觀二元論述,奚如谷認為我們不當把物類描述與隨之而起的情感反應完全二分為主觀與客觀二種截然不同的論述,事實上二者均是作者主觀選擇下的結果。進一步,他提出二項對文本的研究方法,其一,奚如谷提醒我們留意詞組、套語與典故,指出作者在使用成語的同時,其實就是腦海中進行先驗的分類,賦予其意義。(p.3)其二,作者也強調詩、文互證的重要性,以〈北行雪中渡淮〉為例,說明如果我們忽略其中一方,很可能會漠視字裡行間的重要訊息,直覺地將其化約為敘述套語,而無法掌握作者當下的心態,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p.10)

因此,以靈壁詩為例,樓鑰筆下的靈壁奇石在此成了歷史記憶的載體,不但告訴詩人宋徽宗沉溺於花石綱的不堪過去,更重要的是,藉由奇石從往日的奇寶,變為四散狼藉的亂石一事,揭露了奇石所代表的文化價值,必須放在和平盛世之中才有意義。(p.12)相應的,奚如谷利用《北行日錄》同天所記載的內容,提醒讀者「木人漂漂不如土,坐閱興亡知幾許」兩句詩,必須放在更大的脈絡之下才能完整理解。在〈二日癸未〉那則日記中,樓鑰歷數沿途風景,在花石綱遺石之外,靈壁還有虞姬墓與高祖祠等古蹟,金人新法與熙寧新法交互雜映,這些具體的物事,無一不承載了豐厚的歷史記憶與矛盾的文化意象,凡此種種,皆構成樓鑰眼中獨一無二的地景。因此再搭配〈靈壁道中〉這首詩來看,靈壁這個地點其實帶給樓鑰相當複雜的印象,其中交錯著歷史記憶、文化鄉愁與地域即景,(p.19-21)背後牽動的不單是愛國情懷,更多的是他的文化認同以及對生死興亡的感悟。
*West, Stephen H. "Discarded Treasures: The Wondrous Rocks of Lingbi " In 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1-24.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漢學研究中心, 2008.
**School of Global Studi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亞利桑那大學全球研究學院教授)
----------
旨彥@小房
2008/04/2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