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ch2摘要

CHAPTER 2:The Development of Fuke in the Song Dynasty(pp.59-93)
*課程:醫療與社會摘要(2006)

這章主要在談的是婦科做為醫學中的一門分支,在宋代發展、確立的過程。Charlotte Furth透過幾個問題來探討這項主題:
1. 宋代婦科確立的背景環境為何?
2. 宋代確立的婦科內容與過程為何?
3. 在確立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什麼困難?
4. 特別將宋代婦科確立標明出來談,意味著怎麼樣的變局?


一、宋代婦科確立的背景環境—
v Gynecology and Medical Innovation in the Song
1. 北宋政府有意提倡的醫學教育,做為一種政治教化的手段
2. 兩宋尚醫士人與儒醫的出現
3. 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宋代婦科的成立與醫學上的進展相關,宋代醫學進展有賴於一群尚醫士人與 儒醫將醫學知識理論化、專門化,但宋代士人之所以願意致力於醫學發展,這是因為北宋政府有意地以官方力量提倡醫學教育,一方面,做為一種「養民」的政治宣傳,另一方面,也削弱人民對釋、道、巫的依賴性。

尚醫士人與儒醫的出現標誌著醫學重要的進展,一來確立了《黃帝內經》的經典地位(這想必和士人「讀經」的習慣有關),二來改變了傳統醫者的地位。再加上宋代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商業革命加上儒學復興,使得醫學與性別體系也隨之變化,婦科從沒有聲音的女性醫療者,逐漸轉移到鏗鏗有聲的男性醫者手中,更加快了婦科知識專門化的步伐。


二、宋代確立的婦科內容與過程—
v Consolidating Fuke: Ordering Illness and Organizing Healers v Song Fuke’s Body of Blood and Qui v Menstruation v “Miscellaneous Disorders” of Women v The Art of Pharmacy: Separate Prescriptions v Body, Emotion and Desire
1. 宋代婦科體系的築基者與發展者
2. 宋代婦科的重要內容與概念
a.婦人病定義的擴大:帶下(生育)→雜症、風邪、勞血、積聚
b.子宮(胞)和月水的受到重視:「胞」由非器官與生殖系統至南宋陳自明時被視為是生殖系統之一
c.別方與通方的形成(考量到生育力)
3. 婦科建構之中遭遇的矛盾與困難
↘以血為主、雜症比照男性

我們說宋代婦科確立的一個很重要的入手門徑便是觀察當時醫者的疾病分類法,幾個卓有貢獻的醫家與其著作為:
Ø 東漢.張機—《婦女三十六疾》
Ø 唐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婦人方》→受到特別的關注,但並未形成專科
Ø 唐代.巢元方—《三十六種帶下病》、《十二種帶下疾病》
Ø 北宋.官纂—《太平聖惠方》
Ø 宋代.齊仲甫—《女科百問》
Ø 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南宋.婦科專書,將先前手稿的傳統或口述的傳統保留下來

宋以前的婦科將形形色色的婦科疾病都歸於「帶下病」,基本上處理的問題是婦女不孕,以血液、下體分泌物與腹部腫物來鑒定病徵,最具代表性的為巢元方的「八瘕」。

宋代在儒學復興的同時,醫學上也有一波經典復興,以《黃帝內經》為經典,創造了所謂的「辯症」與「八綱」,「辯症」即望、聞、問、切四診,而「八綱」為以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來判別,提出「婦人以血為主」(相對的就是男子以氣為主),以孫思邈在《婦人方》中提及的「婦人者,眾陰所集,常與濕居」、「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女子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治之難差」,這些觀念構成了宋代婦科的基礎觀念。

在這個觀念之下,宋人透過對月水的分類,建立病徵樣板,並且提出醫婦女病必自調經始的說法,這是由於宋人認為月水是血轉化而成,可以反映血的狀況,而斷診的方式也擴張到月經來潮的「信」與「常」,不單只是血氣的形狀、氣味。

雜症最初是沒有性別傾向的,這與孫思邈認為致病原因來自外部相符,但是在宋代卻慢慢分化出性別傾向。雜症的主要病徵有三:風(風邪)、極度疲勞(虛損、虛勞)及水腫(積聚)。宋人認為「風」侵入身體,會影響到體內的血、氣運行,導致各種病症;「勞損」因為兩性職務與情緒的不同(女性較易感),而分化出性別傾向;「腫脹」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陰氣和陽氣在身體中運行時受到阻滯不通,但是腫脹的發生在男性和女性間也代表不同的意義,男性主要是因為消化器官受影響,女性則是生殖系統出問題。

宋代醫者強調為女性醫病要有「別方」,這是因為他們認為男女體質有差異,女性身體比較弱,而且必須要保護女性的生殖力,因此另外設計藥方。書中以四物湯為例,說明這種專為女性使用的「通方」,所採用的設計原理及其彈性變化。為女性所設計的藥方,基本上是「療血」,承「婦人以血為主」的概念而生,但是仍然注意維持藥方中的血、氣平衡,因此費俠莉指出開方子本身是具有藝術的,會依個人情況調整,所以婦人別方也可以用在血氣弱的男性身上。

雖然傳統醫學是透過藥物對全身的作用來治療身體與精神上的疾病,但宋代醫者往往會強調情感對女性疾病發生的作用。他們認為心情動搖會影響到血,因為血是受心臟系統主宰的,而血又會進一步影響到氣,導致生病。這種想法雖然輕視女性的意志力,但是卻也讓社會輿論對女性性幻想的表述(與鬼交媾)有比較大的包容性,認為女性比較順服,所以容易遭受邪魅入侵,但是男性卻會被批為沒有克制力,屈服於誘惑之下,相對起來比較嚴厲。

宋人也會以「血」的概念來解釋慾望的發生與青春期。認為是血氣豐沛所致(血氣方剛:p),但是要能成功地孕育子嗣跟性高潮沒有關係,而是要能「順天之道」,男性的週期是以「日」為循環,女性的週期是以「月」為循環,在女性月水剛過後的凌晨行房,最容易懷孕。這個觀念顯示在生育上,宋代婦科講求的是cosmic而不是erotic。

在宋代婦科確立的過程中,並不是沒有遇到矛盾與困難。在孫思邈的理論之中,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現象,孫思邈提出女性是「眾陰所集」和他之前強調的「其雜病與丈夫同」本身產生了矛盾,在他筆下的女體又是陰性的,又是「陰陽同體」的,宋人試圖平衡孫思邈的矛盾,以期建構一個吻合《黃帝內經》的論述,馬大正建立了陰陽與血氣關係的治療推理平台,認為血氣與陰陽並存在男女體內,只是「婦人以血為主」,內科醫生治療的目的就是「調和陰陽」,所以「男性調氣,女性調血」,南宋的楊士瀛認為所謂「婦人以血為主」,並不是說婦人體內沒有氣」,而是「血勝於氣」,所以「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合精而為胞胎」。在第84頁,Charlotte Furth也指出宋代的醫者不會全盤接受一般療法,他們會以陰陽、血氣理論提出新的療法,只是他們雖然能有彈性地運用療法,卻也不願意和經典相違,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更可能做的就是重新詮釋經典,以找到平衡點,化解矛盾。


三、宋代婦科確立所標誌的思想變化—
v From Homology to Difference
1. 從一致到差異

宋代醫者在「陰陽同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婦科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醫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之中,提出「婦人以血為主」的說法,建構出了性別差異,並基於此發展出女性專用的「別方」與「通方」。



在這個過程之中,本來「血」跟「氣」被視為是一體兩面,到了宋代卻通過將「氣」置於陰陽系統的頂端,建立了性別階層,「血」被認為是隨著「氣」而動的,無法像「氣」一樣獲得獨立的地位,與現實社會的性別分化相呼應。

--------------------

*收於費俠莉,《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07), pp. 355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的圖像

---------------------

BY旨彥(彥慈)
2006.11.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