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2005年秦漢史研究綜述>摘要

李煥青, 刘奉文 and 王彦輝, <2005年秦漢史研究綜述>, 《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 2-10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2005年中國大陸秦漢史研究的不完全統計,全年出版學術著作(包括論文集)30餘部,發表論文660餘篇。主要探討的主題為:

一、社會政治課題
1. 君權與神權→舊課題,取得新進展。
2. 職官制度→舊課題,但若干關鍵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a. 職官性質辨明。
\b. 官職設立背景:著重放回社會文化脈絡。
\c. 地方與基層政權研究。

二、社會經濟課題 :常見漢代與唐代之比較研究
1. 財政制度
2. 土地制度
3. 徭役制度:課役身份為一重要課題。
4. 消費觀念:社會風氣轉變。

三、社會史研究
1.戶籍型態:仍然在中央集權與個體小農的格局之中討論。
2.家族型態
3.家庭結構:五口之家的研究持續進行。
4.婚姻制度:作者所舉列之文章基本上屬性別史的研究範疇。
5.葬俗禮俗
6.自然災害

四、思想文化研究
1.儒學與經學
2.法學與政治
3.文獻與版本
4.個別人物研究

五、歷史地理研究
1.有關郡、縣、道的設置
2.城市
3.交通

六、簡牘與文物考古研究:此項佔全年研究成果的40%以上,反映學者高度重視出土資料,並自覺地採用「二重證據法」,並將之與傳世文獻加以比對、結合,研究成果多與前列課題交叉,此專題亦帶起方興未艾的秦漢史研究熱潮,預示簡牘學將成為21世紀的一門顯學。


但在這些發展之外,三位作者也揭示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
1.2005年論文發表數量雖多,但有價值的力作仍少,大多數或是老生常談、重覆選題,就是內容空洞,沒有新的視角與見解。

2.2005年跨學科、專業的學術論文明顯增多,標誌著多學科的聯合研究已成現實,但:
很多學者會將本學科的理論框架先在性地做出預設,然後以秦漢史料添加進該框架之中,而在內容上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突破,缺少必要的求證和邏輯推演,這種套用其他學科理論框架的簡單做法,不可能真正推動秦漢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頁10)
--------------------------
*引起閱讀興趣的論文:
1. 王子今, <漢代“海溢“災害>,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2005)
2. 王彥輝, <《二年律令.置後律》中的若干問題>,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6(2005)
3. 田有前, <漢家女子胡兒妻>, 《社會科學戰線》5(2005)
4. 李俊方, <兩漢皇帝即位禮儀研究>, 《史學月刊》2(2005)
5. 李炳泉, <兩漢農都尉的設置數額及其隶屬關係>,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2005)

6. 辛德勇, <秦漢直道研究與直道遺跡的歷史價值>,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2005)
7. 邢鋼 and 石云里, <漢代日食記錄的可靠性分析:兼用日食對漢代曆法的精度進行校驗>, 《中國科技史雜誌》2(2005)
8. 邵正坤, <漢代國有糧倉建置考略>,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2005)
9. 邱立波, <漢代復仇所見之經、律關係問題>, 《史林》3(2005)
10. 孫家洲, <論漢代"不奉詔"的類型及其內涵>,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2005)

11. 張松, <睡虎地秦簡與張家山漢簡反映的秦漢親親相隱制度>, 《南都學壇》6(2005)
12. 張從軍, <鳩杖與漢代敬老習俗>, 《民俗研究》1(2005)
13. 張榮強, <從計斷九月到歲終為斷>,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2005)
14. 張德芳, <簡論漢唐時期河西及敦煌地區的十二時制與十六時制>, 《考古與文物》2(2005)
15. 曹旭東, <東漢初年西北邊郡的省併及徙吏民問題>,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 (2005)

16. 彭衛, <漢代性別史三題>, 《東岳論叢》3(2005)
17. 馮培紅, <漢晉敦煌大族略論>, 《東方學刊》2(2005)
18. 雷戈, <"待罪的觀念意義>, 《浙江社會科學》1(2005)
19. 翟麥玲, <先秦兩漢〝女樂〝考>, 《史學月刊》3(2005)
20. 劉志玲, <秦漢道制問題新探>, 《求索》12(2005)

21. 鄭曉時, <漢惠帝新論>, 《中國史研究》3(2005)

--------------------

BY旨彥(彥慈)
2007.03.13@台大總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