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想像的共同體》CH1-3摘要

CH1<導論>
CH2<文化根源>
CH3<民族意識的起源>

*課程:歷史二(2007法國文化史)TA

安德森於第1章<導論>中清楚說明他視民族屬性(nationality)及民族主義為一特殊的文化產物,而他寫這本的目的,是出於回應世情的心理需要(社會主義下的民族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創傷),預備要能適當地理解這些現象。而他所採行的步驟有三:(頁9)
1.審慎思考其出現源流
2.其意義如何產生歷史變化
3.為何他們今天能掌握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當性

安德森在第1章說明著作旨趣、研究目標與方法及為民族下一個普世性的定義,而第2章和第3章,便是考察民族意識的各方面起源。

一、民族:本質上是想像的、有限的、具有主權的共和體

二、在民族意識出現起,兩大主要意識型態的形成與消亡:
1.宗教共同體
a.形成因素--真理語言、共享世界觀、天賦之神聖性
b.消亡因素--空間的相對化、信仰的領土化、真理語言讓位給方言
2.王朝國家
a.形成因素--血統與神聖等自然的正當性原則、雜婚與邊界的模糊性賦予的跨民族性格
b.消亡因素--正當性原則衰亡

三、古老文化體系的特徵:
1.真理語言的特權途徑
2.王朝國家的層級向心性格
3.彌賽亞式的時間觀--接近時間盡頭的時間觀、圖像「回復原貌」的時空轉換、時間並進的「同時性」

四、民族意識形成的原因:
1.拉丁文讓位於方言
2.宗教改革的影響
3.行政方言的出現→權力語言

五、行交互作用的背景因素:
1.生產體系與生產關係(資本主義--市場)
2.傳播科技(印刷術--小說與報告)
→此兩者形成統一的交流與傳播場域
3.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具有古老形象的語言固定性格(方言)
4.同質的、空洞的時間觀--(時曆--『其時』)


*需要說明的概念與名詞
1.「馬克思主義運動和尊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不管在形式或實質上都有變成民族運動和民族政權--也就是民族主義--的傾向」→pp.7,
8
2.「次」民族主義(sub-nationalism)→p.8
3.「沒有什麼比無名戰士的紀念碑和墓園,更能鮮明地表徵現代民族主義文化了。」→p.17
4.「真理語言」→p.21
5.「那些遵循星辰的指引來到耶穌誕生的馬槽的牧羊人竟然有著勃根地農民的五官。」→p.27
6.「彌賽亞時間」→p.28
7.「其時」(meanwhile)→p.29
8.「然而也正是這個極易作廢之特性,創造了一個超乎尋常的群眾儀式:即對於做為小說的報紙幾乎分秒不差的同時消費(想像)。」→p.36
9.「被若干居於有利地位並有志成為專制君王的統治者用做行政集權工具的特定方言之緩慢的,地理上分布不均的擴散。」→p.51
10.「在方便之時,被以一種馬基維利式的精神加以利用。」→p.55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 1999), pp. 264
想像的共同體的圖像
-----------------

BY旨彥(彥慈)
2007.03.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