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北魏文明太后及其時代(上、下篇)>摘要

康樂, <北魏文明太后及其時代(上、下篇)>, 《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11, 12期 (1995, 台北), 461-475, 56-66
*性別與中國史第五講指定讀物(2007)

一、研究價值
1.在拓跋魏的歷史(398-534)上,文明太后的時代(466-467, 467-490)無疑是一個頗具關鍵性的時期,推動太和改革,奠定基礎。
2.文明太后本人大權獨攬、果決獨斷的性格為前史少見,並開啟後世先聲,就了解國史上女主執政的性格與背景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啟發性。

二、文明太后與獻文帝的權力鬥爭
1.李奕事件:關係破裂的轉捩點
2.退位事件:第一波短兵相接。
→過去有人指出和確保皇位繼承有關,但作者提出以下疑點:
a.獻文方親政四年,而太子才不過五歲。
b.獻文退位後頻頻出巡、校閱軍隊與親征柔然,似乎不是雅薄世務的性格。
c.退位前後的人事異動,親獻文派失勢、喪命。

三、文明太后專政
1.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猜忍好殺。
2.以宦官、內戚及近臣來監視孝文帝。
3.親自撫育孝文之子--拓跋恂。
4.私生活多彩多姿。
5.佛教徒,樂於修廟造像。

四、文明太后專政的背景
在封建或半封建政治結構下的北魏,文明太后雖無法以軍事才華展現個人魅力,穩定統率根基,可是她不但政變成功,也能在面臨阻力之下,堅定地貫徹政策,而其兄弟、情人、宦官都只能算是行使權力的工具而已,換言之,作者認為文明太后其實與史上其他雄才大略的君主並無二致,都是當時一切政令的最根本推動者。
其原因可能有:
1.傳統中國社會價值體系的解體--名教危機。
2.大量北亞民族移居中原--北亞文化因素的影響。
3.文明太后個人的能力與個性--賞罰二柄操縱自如。

五、早期拓跋魏的政策
1.拓跋魏立國形勢:異族入主中原,統治胡漢,控制的領土不過今日之山西、河北及部份漠南,四面又強敵環伺。
2.拓跋魏立國方針:建都於平城(內部實力與外在形勢都使其無法遠離根本),以大同盆地為政治、軍事基地,主要提供兵力,以新征服的河北、山西為經濟資源供應地。
3.草原文化特質對建國初期政策的影響:
a.拓跋貴族壟斷政權與軍權,漢人主要扮演高級顧問的角色。
b.以部落及宗族為主要凝聚人群的單位--領民酋長制及宗主督護制。(妥協於部落與世族的社會現實)
c.賦稅制近似於包稅制或貢納制。
d.掠奪式的戰爭及國營農牧場的存在,都提供了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e.分享戰利品式的吏治。

六、文明太后的改革(與孝文相比,極具實用色彩)
1.背景:統一華北,掠奪式戰爭不可恃,黃河中下游農業社會在帝國經濟結構的比重頓形重要。
2.普立學校(第一次御宇期間)
→學生的社會身份被列入考慮,為正式承認漢人門第社會的第一步。
→皇宗學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為孝文帝掌政時的重要助手。
3.推行俸祿制
→一為養廉以有效徵集人力與物力,二來意味著官僚制度的抬頭。
4.推動三長制、提出均田制
→希望增加政府直接控制的人口與墾田,長遠來看,能鞏固國家的政權基礎。
→俸祿制、三長制及均田制的出現,標誌著拓跋王朝征服時期的結束。
5.其他改革有關漢化,但幅度較小,態度也較為保守。

七、文明改革與孝文改革間的關係
1.兩者具有一貫的連續性,孝文還常借用文明太后的名義來辯護。
2.孝文改革的主要支持者,都是在文明當政時出任朝中要職的,尤其皇宗學培養出的人才對孝文漢化運動助益頗大。


作者探討文明太后主要是基於對女主政治的研究興趣,但這篇個案研究不但標誌北魏政治史的關鍵,也向我們揭露習以為常的「北朝女主傳統」權力之穩固背後的歷史、文化因素,把籠統的現象用個案的方式明確表現。

----------------

旨彥@小房
2007.04.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