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歷史記述與歷史論述:前後漢書中的王昭君故事〉摘要

劉靜貞,〈歷史記述與歷史論述:前後漢書中的王昭君故事〉,《鄭欽仁教授七十壽誕論文集》,稻鄉,2006
*性別與中國史第六講(2007)

一、研究目的
作者受詹京斯的研究啟發,提出「為什麼我在閱讀的歷史是我正在閱讀的這種」?引起對真實、資料、記述、還有歷史四者之間相互關係的好奇,思索社會實況與書寫者/發聲者理念之間的互動與分際。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王昭君的例子為切入點,提出王昭君雖然是一位曾具體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但在歷代傳寫的過程中,不斷被渲染、扭曲及修整,而作者即試圖透過研究漢書及後漢書的書寫脈絡,來爬梳書寫者的心態與湮滅了的過去。

二、歷史記錄的書寫選擇:漢匈關係史中的王昭君
《漢書》與《後漢書》在記錄匈奴傳時,著眼點在於漢匈之間的關係,因此昭君本身不是被記敘的重點,記敘王昭君其人,所含有的工具性意義遠大於個人意義,目的是要點出漢匈關係史上的里程碑。但是仔細梳理史料後,作者提出在昭君之後的漢匈關係中,主要是以昭君為中心而建立的,昭君的後人-女兒、女壻、外孫、侄兒-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三、歷史解釋的合理性:《後漢書.南匈奴傳》的王昭君形象勾勒
在這一節中,作者主要討論的是不同材料反映的王昭君形象中,何者比較接近歷史現實,並討論班、范在書寫時的考量,以及王昭君存在於漢匈政治外交脈絡中的意義。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後漢書》中所記有三點可資留心之處:
1.王昭君的出場-這一點張元老師在通鑑的課上也略有提及,作者認為與其說王昭君打算吸引漢王廷所有人的注意,不如說她是有計畫地要在五名宮女中勝出,刻畫出她在關鍵時刻善用身邊有限資源的應變能力。
2.知牙師獲得繼承人資格-兩歲的知牙師能躋身繼承人之列,身為母親的昭君居間使力的程度不可小覷。
3.昭君女「云」及其婿親漢的友好態度-此點可以見到昭君本人的影響力之大。

4.昭君上書求歸-除了是表達心願外,也可以解釋為試探的外交風向球。

由此立論,王昭君在整個漢匈外交關係之中實居樞紐地位,很難想像具有此地位的人物有著自憐自艾或是軟弱受擺佈的性格,因此作者認為在有關王昭君的各種故事版本中,《後漢書》所記載 的特色比較符合在這麼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的王昭君。

而班固的記載之所以簡略,那是因為他所認定的歷史發展重心在漢匈關係與匈奴政局的變遷上,而王昭君只是其中的一個轉折點,揭示了轉折的方向,王昭君其人並不是論述的重心;不過將王昭君的故事放在歷史寫作的脈絡中來理解,作者提醒我們幾件事:
1.我們應當考量在文字記述的背後,史家如何選擇書寫的方向與素材,以求鋪陳出他認為值得記寫的歷史軌跡。
2.我們必須先承認人物及其所處的歷史情境間具有正相關的對應關係,雖然這種被相信的合理性並不一定為真實的。
3.要認知對於某些時代的人而言,「合於理」不見得是「合於歷史」,因此才會有不斷改寫的情況發生。
4.我們也得意識到因著史家論述需要而被呈現的歷史人物,其實已在書寫過程中被「停格」或片面地「放大」了。

作者提出來的這幾點原則,對於我們在後現代的歷史思維中去看待歷史記述與歷史論述大有幫助,甚至可以將這些原則援用到處理小說、傳奇這種史料上,傳抄過程中的扭曲跟改寫因此而有了具體討論的空間與方向。

----------------------

旨彥(彥慈)@小房
2007.04.17

沒有留言: